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市江夏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黄氏渊源

学术文章 《峭公行录》校正与解读

点击数:285 时间:2024-08-29 作者:江夏文化研究会


《峭公行录》校正与解读

     作者简介:

      黄铭光,祖籍福建永定,1986年基础数学硕士研究生,原私企公司董事长,福州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

      黄永贵,祖籍重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37岁起先后担任重庆市两所名校——聂荣臻元帅母校重庆江津中学、李鹏总理母校重庆育才中学的校长。现任重庆市江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编者按:《峭公行录》为峭公第十六子黄潭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即峭公去世后的第二年所著。《峭公行录》记载了邵武峭山公黄氏的太始祖黄峭,从青年时期组织义军开始,后被晋王李克用重用勤王,被封工部侍郎,再回归故里创办邵武和平书院,直到八十大寿时遣子他乡的全过程。
      然而,编者阅读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数百部峭公后裔族史后,发现不同村落留存的《峭公行录》,个别地方文字略有不同,可能是峭公遣子后的数百上千年间,各个黄氏村落的古代祖先,在抄撰或者排版的时候,个别字出现了差错,有些村落版本的个别文字差错,对原文意思造成了重大影响。
      因此,编者认为有必要把最原始的正版版本公布,希望世界各地的峭公后裔,今后统一以这个版本作为范本进行对照,把自已村落的《峭公行录》中先人抄撰或者排版错误的文字,改正过来。
 
      一、《峭公行录》版本校正
      峭祖讳岳,锡祖之子,自幼沉宏有智略。当唐季昭宗 ①时,大憝柄国,群小附之。心乎唐而有贞节,足为国家捍卫者,惟陇西郡王李克用。当时朝内阉党擅权,四镇骚动,兼之水潦至,蝗虫起,凶荒遍告,而赈济无闻,至使奸民乘机酿为寇盗,所在充斥。
      祖方弱冠②,慨然兴叹,曰:“若辈首鼠技鼯,但忧太仓无粒食耳!岂能向虎狼之窟,草薙而禽狝耶。”乃出积贮,以兴义师,使邻丁斩木挈竿,戮力剪除伏莽。义师所经略之处,流离之民,多得还定而安集焉。时陇西郡王见祖有干济之才,即举为千夫长。
      乾宁二年,三镇犯阙,李克用请兵讨之。祖内佐密谋,外参戎政,致王行瑜由此伏诛。上乃赐诏,褒其忠欵。进克用爵晋王,进祖千户侯,钤辖江③浙两广军务。
      丙辰三年七月,犯阙之寇复来,入援之师即起,盖义当正国,志在勤王,祖之心独犹晋王之心也。迨朝廷以墨敕征晋王,而全忠④格之,不得入觐。因赍表上奏,上乃封祖为工部侍郎,出守岐雍三郡。嗣后迁延数载,势愈难支。刘季述⑤锢至尊于少阳院,韩全诲劫乘舆于乞巧楼,而平章天下事韦贻范,又以非才起复,听其视政。宁能挫跋扈者之凶锋耶?观其毁宫阙于长安,庐舍邱墟,全忠之大奸悉露矣。纵使兵合三镇,未由损其毫芒,而吞噬之心益耽耽。
      天复四年⑥,朱温竟移唐祚,祖闻之,绝粒者累日。李袭吉⑦劝之曰:“食禄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祖亦勉强顺时,为解柄归田计。至晋王兴潞州之师,则投闲置散者已逾年矣。
      戊辰正月,晋王卒,子存勖立,兴兵伐梁,欲起祖为己用,使人谕其意。祖曰:“量力而进,何如量德而退?今德温以校书郎而杜门养高,文江以节度使而投老莆郡,吾不克如二人之明哲保身,但愿为唐之逋逃臣足矣!”
      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复制六言诗,以写四时之景。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
      至周太祖广顺元年,祖寿八旬,因扫径以会姻族,呼诸子,命之曰:“封人之嵩祝也,颂以三多。尧云: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尔等兄弟二十一人,吾岂不欲环侍吾侧,以终余年?第恐多男多惧,吾何德而克守宗祊自恃欤。然以吾旧绩戎行,身经几半天下,犹忆闽雄南服,江⑧竖西屏。沃土废为闲区,业以耕桑,便成乐国。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奉昏晨,其余一十八支,俱可信步由天,命名随地。谁云散不如聚,而共恋此一方?则依桑梓者为居仁,去枌榆者为任达。”
      诸子齐答曰:“俗不云乎:积谷防饥,养儿娱老,吾父日暮桑榆,儿等方惴焉,滋惧虑不能及时爱日,而反抛垂白之高堂,远赴他乡,多男何益也?!此行非儿等所愿。”祖曰:“尔不闻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余之多惧,良由此也!”维时六戚亦扬觯前曰:"池内之鱼,应逊云间之鹤。际此海田更变,觉而翁虑熟思深,奈何效乳哺之儿,向慈母怀中而索食也。”
      祖曰:“达人之见,大抵皆同,择木而栖,又在良禽矣!于是以所积之物,均而付之。并新修家乘,亦各授一帙,以便年深岁久,认所由来。知吾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⑨旧族,乡名昼锦,里号和平⑩,而中城、鹳薮、竹粟、坎头,皆吾一脉之亲,所比屋而居之处也。但当珍藏谱牒,遥接书香,庶上不坠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子孙之世泽,又何分合之得而二视也!他日相逢,彼以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天地祖宗,相为默鉴。尔等兄弟,可卜吉登程,言无多嘱。”
      因口占一诗以授,其诗云:“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壬子之秋,各获基址,后先报命,欣慰良多。
      癸丑仲冬,无病而卒,享年八十有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旧茔。
      公有四景诗录后:
      春——
      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眠。
      夏——
      赤日远衔葵影,薰风浓带荷香;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秋——
      阶下黄葩晓露,庭前丹桂秋风;未忍抛书欹枕,冰轮驭正升东。
      冬——
      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后周显德元年岁登甲寅春正月吉旦
第十六男潭敬述上
 
      注释:①唐季昭宗,唐朝第二十位皇帝李晔。天祐元年(904年)为宣武节度使朱温所弑,时年三十八岁。②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③江,指今“江西”,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在此地设江南西道。④全忠,本名朱温,唐僖宗赐名全忠,即后梁开国皇帝太祖,称帝后改名朱晃。⑤刘季述,宫内太监。⑥天复四年:即天祐元年,公元904年,联系后文“朱温竟移唐祚”,当指先迫使唐昭宗将国都从长安迁往洛阳;移唐祚,又有移动帝位之意,就在这一年,朱温弑唐昭宗,改立唐哀帝。许多版本记为“天祐四年”(907年)则为误解。⑦李袭吉,为李克用心腹,效力李克用幕府十五年,被唐昭宗封为谏议大夫。⑧江,指今“江西”。⑨绥城,指邵武。⑩乡名昼锦,里号和平:唐朝时邵武行政区划为县下分乡和里,今日之禾坪地域为昼锦乡和平里。        


微信图片_20240829175810.png

 峭公遣子图(来源:邵武市博物馆)


                  
       二、有关历史事实的说明
      证明《峭公行录》真实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有如下几点:
第一,在峭公遣子时,留在邵武当地的三房各自长子的后裔,各自留存至今的族史中,都含有《峭公行录》,最早出现在北宋。
      1、邵武的《东垣黄氏宗谱》(睦九堂)首修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其卷六“世德华略”载“峭山公行实录”,文末署名为“十代孙德裕谨誌”。
      黄德裕系峭公第十世孙,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黄德裕距峭公才十代,他认为《峭公行录》中记载的史实,是清晰可信后,才收录进“世德华略”的。
      2、邵武的《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中,除了刊载《峭公行录》全文外,并刊有清乾隆时峭公第三十二世孙黄廷瑛撰《剖辩实录小序》,该序称“峭祖行录镌之旧谱,由来久矣”;“纪载应自不诬也”。
      据该“小序”记载,宋绍兴八年(1138年),峭公第十二世孙黄遹(字景声,宋隆兴元年进士)修谱时,就载有《峭公行录》;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惟淡公第十九代孙黄清老(元朝泰定四年进士,国史院编修)修谱时,也收录了《峭公行录》。黄清老作为编写国史的朝廷编修官,对史实真实性要求肯定是很高的。因此,《峭公行录》是真实存在的。

      附:《剖辩实录小序》全文如下:
      剖辩实录小序
      峭祖行录镌之旧谱,由来久矣。其初未知出何祖所撰。考祖生平履历,虽与五季年号相符,然勤王事不见诸史,予窃疑之。迨阅宋绍兴八年吾二十二世祖遹修和平和、政、发三祖谱牒。祖隆兴元年进士,官江西提刑,学优识卓,犹必森然,纪载应自不诬也。至元元统时,重修政祖支谱,吾十七世祖清老掌其事,复于行录尤加详焉。篇后注有“元统二年三月,授翰林院典籍、寻升翰林同知制诰、国史编修预纂修事、十九代元孙清老订刊”两行款识。观二祖之谱族,合修分修,而于祖之行录,谨志勿忘,毋亦以事未见史,表诸家乘,悉知吾祖志笃忠贞,可钦可法,不徒以仕宦显扬,矜言世族,直欲使后之肖子贤孙,克光前烈,毋坠乃祖家风,愿斯足矣!今阖族谋建坟祠,以安祖位,以妥祖灵,则实录一条又曷可勿刊也。
 
宝田廷瑛殿光氏谨识
(摘自《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
 
      小注:该“小序”中,“宋绍兴八年吾二十二世祖遹”,作者黄廷瑛在此意指从自已父亲为一世祖往上数,黄遹是自已的第二十二世祖;同理,“吾十七世祖清老”,在此意指从作者自已父亲为一世祖往上数,黄清老是自已的第十七世祖;“十九代元孙清老”,在此意指黄清老是惟淡公在元代的第十九代后裔(即第十九世孙)。
      但实际上,黄遹是“小序”作者黄廷瑛的第二十世祖,我们今天在《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看到的“宋绍兴八年吾二十二世祖遹”,系在清朝嘉庆十七年重修时,把“二十世祖遹” 排版印刷失误成“二十二世祖遹”。

      3、邵武的《樵西五经黄氏梧坪宗谱》首修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卷首载“峭山公行实录”,内容也与其他各谱所载《峭公行录》一致,文末署名为“第十六男潭公敬述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岁登甲寅春正月”。
      第二,遍布于世界各地的邵武峭山公黄氏,在古代就几乎村村户户都有收录了《峭公行录》的族史,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极少数其他黄氏分支的人,质疑峭公第十六子黄潭作的《峭公行录》是后人作假的,并非黄潭所作,那试问,在古代交通与通讯都如此不便的情况下,如果真的有人想作假,那么即使他动用皇帝的力量,他也不可能在古代把统一版本的《峭公行录》,强塞给遍布于全国及东南亚各地的黄氏村落吧?这个作假者在古代想找全黄氏村落都无可能,同时,即使是皇帝的强制命令,这些黄氏村落也不会接受把这部外人强塞给自己的《峭公行录》作为自己祖先的族史吧?这是不是基本常识?
      因此,在古代交通与通讯都极其不便的情况下,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峭公后裔几乎村村户户家里的族史,都有收录《峭公行录》,这不是在古代靠某个人作假,就可以把这部族史强塞给世界各地的黄氏村落的,即使动用皇帝的力量也做不到。而是说明,是这些村落的黄氏祖先,带着收录有《峭公行录》的族史,到当地安居的,也就是峭公遣子后,靠二十一子各自后裔在不断迁徙中代代相传,才把《峭公行录》传遍峭公后裔定居的世界各地,这样才让今天的我们,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能看到这些黄氏村落,在古代就有收录了《峭公行录》的族史,这充分证明了《峭公行录》的真实存在。
      第三,有人称《峭公行录》开头两个字是“峭祖”,认为作者黄潭怎么能称呼自己的父亲峭公为“祖”,因此攻击《峭公行录》为后人作假的。
首先,这极少数人对中国语言文字毫无常识却大放厥词,令人唏嘘。让我们看看“祖”是什么意思?
      “祖”字在甲骨文里是“且”字,是男性崇拜的体现;左面的“示”表示神主,是灵魂崇拜的体现,这个字是两种崇拜的结合体。《说文解字》里面提到:“祖,始庙也。”也就是说,“‘祖’是祭祀男性始祖的宗庙”。在现代汉语中,“祖”不仅指祖先,还指父系社会中的上"N"辈(N可以等于1),代表人类血缘的开始,后来被引申为各行之始、万物之源。
      其次,峭公儿子黄潭写《峭公行录》,是写给后人看的,他告诉后人说,你们“峭祖……”。
      因此黄潭写自己的父亲为“峭祖……”,完全符合《说文解字》中“祖”字的解释,完全符合作者写给后人看的逻辑。
      第四,有人质疑《峭公行录》记载峭公为李克用部下的合理性,认为峭公生活在东南部的邵武,如何能投奔千里之外西北部的李克用。近期黄永贵宗长为此撰文《峭公从戎李克用的军旅经历》。
      该文指出:据峭公有关族史记载,峭公父亲锡公曾任中原河阳县令,即李克用辖区的河阳三镇之一。李罕之当时是李克用的部下,官方史籍记载李罕之在锡公担任河阳县令的同期,做过河阳节度使,他的辖区内有河阳县。这样,随父亲在河阳长大的峭公,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于890年左右以弱冠之年在父亲任职的河阳县组织义军,被河阳节度使李罕之发现并收编,成为李克用的部下,完全符合逻辑。峭公亦因此后来做了李克用的千夫长,从此开始了自已的军旅生涯,后随李克用勤王有功,被封工部侍郎。
      详细分析,参考黄永贵宗长所著《峭公从戎李克用的军旅经历》。


微信图片_20240829175852.png



       三、《峭公行录》现代汉语译文
      峭祖名岳,是锡祖的儿子,他从小就沉稳大气而有智谋。到了唐末唐昭宗时,大恶人掌握着大权,一大堆小人附在皇帝身边。能够一心想着唐朝而有贞贵节操,并有能力捍卫国家的人,只有陇西郡王李克用。那个时候朝内宦官专权,四方边镇发生动乱,加上洪水泛滥,蝗虫肆虐,到处灾荒告急,然而没有谁顾得上赈灾济困,因此造成一些不安分守已的人趁着饥荒作乱为盗,到处都是这些乱民。
      峭祖当时已经到了弱冠之年,他为此发出感叹:“你们这些象大老鼠一样的强盗,只怕国家粮仓里的粮食都会偷光的!怎么能让百姓成为虎狼窝这些坏人的猎物呢?”于是把家里的储蓄全部拿出来,建立一支义军,让乡里的壮丁砍木棍、削竹尖作为武器,全力铲除这些强盗。义军管辖所到的地方,流离失所的百姓又回到原地安居下来。这时陇西郡王李克用听闻了这些事,知道峭祖有济世之才,就招募他入伍并提拔他为千夫长。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三地边镇进犯京城,李克用奏请发兵讨伐叛乱者。峭祖随军,对内出谋划策,对外参与军机,最后发动叛乱的王行瑜被捉斩首。皇上于是下诏褒奖他们的忠良,封李克用为晋王,升峭祖为千户侯,指派、他管理江浙和两广的军务。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七月,进犯京城的乱贼又来了,各地入援的义军再次集合。峭祖与晋王的忠心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大义辅正国家,立志保卫皇上。皇帝于是颁布密令准备褒奖他的忠心。但晋王要带峭祖觐见皇帝的时候,却被当时把持朝政的朱全忠阻止,晋王于是写奏章上奏皇上,峭祖也以此封为工部侍郎,派他出师镇守歧山、雍州一带三个郡。
      这种形势维持了几年,局面越来越难以支撑。先是刘季述禁锢皇上于少阳院,之后韩全诲又劫持皇上到乞巧楼,挟天子而诏令天下,更有先被罢免的平章天下事韦贻范,又不是凭才能被重新起用,控制了朝政。哪有能力的人出面去挫败横行朝廷权贵者的锋芒呢?看着他们毁坏宫殿,大片房屋变成废墟,朱全忠其实是行大奸的行径已经完全暴露了。纵使汇合三镇之兵,还没等到发兵讨伐,他们自己虎视眈眈吞噬天下的恶念已经贪婪得难以遏制了。
      天复四年(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进而弑杀了唐昭宗,另扶立唐哀帝,改元天祐元年。峭祖闻此悲伤不已,接连几天绝食。好友李袭吉劝他说:“享受朝廷食禄而忠于国事,以死报国,固然是臣子的本分,然而你这样白白死去,毫无益处,还不如等待日后再图作为,是不是更好呢?”于是峭祖也就勉强顺应时势,暗地里已经为退隐归田作考虑了。到晋王李克用在潞州起兵时,峭祖已在家闲度一年多了。
      戊辰年(908年)正月,(已经是后梁太祖朱温第二年,)晋王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代立晋王,起兵讨伐后梁,又打算起用峭祖,就派人来传达晋王的用意。峭祖对来使说:“与其凭自己还有力气而继续投身行伍,不如估量今后的(民生)德行而退养!现在校书郎德温闭门养他的高德;文江作为节度使也选择在老家莆田郡养老。我不能象他们两人明哲保身,只愿做个唐朝的隐居之臣就足够了。”
      此后不久峭祖创办了和平书院,培养教育后人。还作了六言诗赋四季美景,表达自己闲适的心境。处在这五代(梁、唐、晋、汉、周)更迭之际,峭公只有教导儿子们学会韬光养晦,不要看不清时代大的趋势而浮躁冒进。
      到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峭祖八十寿辰,于是清扫道路、召集全体家族成员及姻亲,教导儿子们说:“庆贺人寿辰的时候都说寿比嵩山,并祝福他福多、禄多、寿多。尧帝说过多寿则多有忧虑,多子则多有畏惧。你们兄弟二十一人,我难道就不希望环绕伏侍在我身边,来度过我的晚年吗?我只担忧多子则多有纷争的危险,那时我有什么德行能固守宗祠而自认为无忧呢?但是凭我原来从军的经历,几乎走了半个中国,还记得那时征服闽地群雄,在江浙建立抵御屏障,看见大片沃土沦为荒凉,但只要你们到那里勤于耕种,便可成为乐园。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侍奉,其余十八个儿子,都随意走出去听天由命,在哪落籍就以那个地名来安名。谁说散不如聚,要同恋一方故土呢?在家的要成为好居民,在外的也可任意发达。”
      儿子们纷纷表示:俗话不是说了吗?存着谷子可预防饥年,养着儿子可欢度晚年,父亲一年年老了,我们都越来越不放心啊,只怕不能及时敬爱父亲,而今反要我们抛弃年老的高堂父母远走他乡,要这么多儿子有什么益处呢?这样做不是我们的愿望。
      峭祖说:“你们没听说吗?迷恋堂屋的燕雀有危险,鹪鹩鸟在林野才安全。我的担忧正是因为这个啊!”这时亲戚们都举杯上前说:“池中的鱼,比不上云中的鹤。现在世事变幻难测,我们觉得你们父亲考虑成熟思考长远。你们为什么要象吃奶的孩子,总是在母亲的怀里求食呢?”
      峭祖说:“聪明人的见识大抵相同,俗话说能选择好的树木栖息,就算是一只聪明的鸟了!在这里我将所存家业平均分配,并新修家谱,也各传一份,以便年深岁久,能认得自己的由来。知道我们祖上从光州分派而来,现在是绥城的老居民,乡名叫昼锦,村名是和平,而中城、鹳薮、竹粟、坎头这些地方挨家临户居住的,基本都是同血脉的宗亲。你们应当珍藏家谱,遥接我们祖上的书香,这样对上不会损坏我的家声,对下可绵延子孙的福泽,又怎能分为远走他乡跟聚居祖乡两样看待呢?同族之亲他日相逢,彼此之间要相互礼待,经常来往而不拒绝,相隔久了而不疏远,天地和祖宗都默默地看着你们。你们兄弟,可选一个好日子起程,叮嘱的话就不须多说了!”于是随口吟诵一诗送给儿子们。诗云: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壬子年(952年)的秋天,外出的儿子们都在外地安家乐业,先后写信向父母报告,峭祖为此很欣慰。
      癸丑年(953年)农历十一月,峭祖无病而卒,享年八十二岁,占卜葬在鹳薮黄家林祖坟内。
      峭祖还留下四景诗,现记录在后面。
      春:
      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眠。
      夏:
      赤日远衔葵影,董风浓带荷香;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秋:
      阶下黄葩晓露,庭前丹桂秋风;未忍抛书欹枕,冰轮驭正升东。
      冬:
      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岁登甲寅春正月吉旦
第十六男潭敬述上
 

         四、关于峭公任职工部的说明
       有些《峭公行录》记载峭公为工部侍郎,另有一些《峭公行录》记载峭公为工部尚书。对此不同的记载,有必要分析当时情况予以说明。
按照《峭公行录》所述,皇帝是在896年命令征用晋王李克用镇压叛军,李克用是在此时上表皇帝请封他的手下诸人的,包括对峭公的加封,但皇帝未必马上下旨批复李克用,拖上几年才下旨加封也有可能,但也不可能迟至900年之后耽搁那么久,所以峭公任职工部侍郎或者工部尚书,只能发生在896-899年这个时间段。查《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公元896年到899年这4年时间里,担任工部尚书与工部侍郎职位并没有记载,可能是由于当时时局动荡,有些史籍被毁或丢失了。
      有人以《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没有记载峭公任职工部为由,就此否认峭公在唐末任职工部,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旧唐书》、《资治通鉴》这些史籍也没有记载在896-899年期间,是谁担任工部职务。事实上,由于唐末这段时间军阀混战,很多职位究竟是谁担任的,史籍根本就没有记载。既然史籍没有记载是谁担任工部职务,那么,怎么能就此否认峭公有任职工部呢?
      这就好比目前史籍(含各地府志、县志,通志等)有记载的全国进士数字,不到实际数字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进士,都没有被任何史籍记载,那么,按照这些人的逻辑,这三分之二没有被任何史籍记载的进士,就不是进士了?这不荒唐吗?
同理推知,怎么能就此否定峭公曾任职工部呢?
 

      那么,峭公在唐末担任的职务,是工部侍郎还是工部尚书呢?
      根据南宋周士枢序,峭公在后唐时期被征召为工部侍郎,但峭公并未接受征召,而是专心办邵武和平书院。李存勖在后唐这个时期,想请峭公出山,不可能给个比他原来还低的职务给峭公,因此峭公在唐末被封为工部侍郎才符合逻辑。
      有些峭公后裔族史收录的《峭公行录》记载峭公为唐末工部尚书,很可能是因为当时晋王李克用向皇帝上表请求封峭公为工部尚书,但实际上受到朱全忠即朱温等其他与李克用为敌的权臣羁绊而未能如愿,皇帝最后只封了工部侍郎。这些族史是以李克用请求皇帝封给峭公的职务即工部尚书来记载的,于是峭公后裔的各自族史,就有了峭公任工部侍郎或工部尚书之两说。
      现存的峭公墓碑是乾隆四十四年立的,“峭山公祠”是乾隆四十七年初建的,墓碑与祠堂,均刻工部侍郎而不是工部尚书,说明清朝乾隆时期邵武先人就发现工部侍郎才是恰当的。
      峭公任职的名号出现分歧,是因为有当时乱世的背景,今人以之为由责难峭公派造假峭公任职,则是无事生非,属于对先人的不尊重,应当打住才是。



最新文章
电话:023-67720624邮箱:543894781@qq.com地址: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金开大道和睦北路
Copyright © 2018-2024 重庆市江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2000467号-1